您现在的位置:社会组织众扶平台 > 党建引领 > 详情

返回
百团大战:抗日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
2025-08-26

  2025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位于山西阳泉的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英烈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的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进攻战役。在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历时5个月的作战中,八路军参战兵力达105个团约27万人,战斗217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2025年7月8日,山西阳泉的狮脑山巅,百团大战纪念馆静静矗立在群山翠绿的怀抱之中。

  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担当,坚定了全国抗战的信心。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蚕食”和“扫荡”,企图尽快消灭八路军,巩固其占领区。与此同时,日军对国民党政府展开政治诱降,国民党内部妥协投降的暗流汹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情绪不断蔓延,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正滑向“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深渊。关键时刻,八路军决定向华北地区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起一次广泛的破击战,以“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百团大战取得辉煌战绩,在战略上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对抗战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持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实际行动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智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百团大战首先从正太铁路发起,而后迅速扩展到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和主要交通线,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摧毁正太铁路,发起交通总破袭战;第二阶段重点是攻占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据点;第三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扫荡”。整个作战过程中,八路军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齐心协力、前仆后继,与日军浴血奋战,严重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歼灭了大量日、伪军,锻炼了部队,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局观念,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百团大战是八路军根据全国战局的需要,主动向日、伪军发起的大规模进攻行动。从战略全局上看,它起到了配合正面战场的作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被动防御的困境,中国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发起后,日军为了保护其在华北的重要运输补给线——正太铁路,不得不从正面战场抽调兵力回防,在客观上缓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压力,使其能够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这种战略上的配合,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前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博大胸怀和全局观念。

  2025年7月8日,民众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馆内展出470余幅图片、200余件实物、10余处场景,生动记录了百团大战的战役过程。

  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百团大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战争的理论付诸实践。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次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是105个团、27万八路军将士的胜利,而是千百万根据地人民与子弟兵并肩作战的共同胜利。它让世界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正如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在日本人阵线后方‘举起他们的棒子’来的,是不知疲倦的农民,是游击队。他们是看不见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人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依靠,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百团大战期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支前运动中。他们不是战争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坚定的支持者和无畏的奉献者。为了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破袭战支前热潮。成千上万的民兵和群众,在八路军战士的带领下,拿起镐头、铁锹,冒着枪林弹雨,协助部队拆除铁轨、炸毁桥梁、填平壕沟。在正太铁路沿线,无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一夜之间,上百公里的铁轨被撬起、枕木被烧毁、路基被挖断。这种“军民一体”的破袭战,使得日军的交通动脉在短时间内陷入瘫痪,沉重打击了其“囚笼政策”。

  人民是情报战线的重要基石,是克敌制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拥有着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构筑了一张覆盖敌占区的严密情报网络。无论是日军的兵力调动、物资运输,还是据点的兵力部署、工事构造,都逃不过人民群众的眼睛。成千上万的交通员、情报员在群众的掩护下,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条条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到八路军指挥部。正是这些来自人民的情报,使得八路军能够准确地掌握敌情,及时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百团大战中,许多据点的攻克都离不开事先获取的精确情报。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鼎力相助,百团大战的辉煌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人民是后勤保障的坚实后盾,是支撑战争持续进行的生命线。百团大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粮食、被服、药品送到前线。妇女不分昼夜地为战士们赶制军鞋、缝补衣服;青壮年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冒着炮火救助伤员,将弹药、粮食运往前线;地方政府则积极组织生产,保障军需。这种“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构筑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后勤补给线,为战役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百团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所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璀璨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天,我们纪念百团大战,就是要讲好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团大战中,无论是奔赴前线的八路军将士,还是积极参与支前的普通百姓,他们的行动都源于一种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对祖国深沉的爱。这种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情。我们要通过讲述杨成武、陈锡联等将领临危受命、运筹帷幄的故事,讲述无数战士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故事,讲述根据地人民毁家纾难、支援前线的故事,让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爱国”二字的千钧分量,明白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是立足本职、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

  彰显“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百团大战的战场上,面对装备精良、凶残狡猾的日寇,八路军将士展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有的身绑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有的在弹尽粮绝后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跳下悬崖,有的被俘后经受住酷刑折磨,坚贞不屈。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引导人们学习英雄、争当英雄,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立场,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中国人。

  传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在敌强我弱、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它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法宝。讲好抗战故事,就是要从中汲取斗争的智慧和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赓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十四年抗战是一部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史诗,百团大战只是其中的一章。它所展现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贯穿了整个抗战过程。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中华儿女在绝境中奋起,在苦难中抗争,始终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种基于对历史规律深刻认识的必胜信念,是支撑中国人民走过那段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讲好抗战故事,就是要传承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挑战前坚忍不拔的品格,教育引导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不退缩,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百团大战的烽火照亮了华北的夜空,也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希望之光。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它以军民同心的壮举,展现了人民战争排山倒海的磅礴伟力;它以无数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从百团大战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畏艰险,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